手机小说 > 历史小说 > 帝国星穹 > 四五、私不误公

四五、私不误公

浔阳城外,行在美庐之中。

阴沉着脸的董伯予按剑而行,他所过之处,那些侍卫、宫女都是大气不敢喘,一个个低头垂眉,仿佛是怕他会迁怒于己。

事实上他们这样思虑完全是多余了,董伯予虽然心中忧愤,修养器量却还在,不会将自己的一腔怒意发泄到这些无辜之人身上。

他的愤怒不是冲这些人来的。

随着他越来越深入到美庐行在的内部,他的呼吸也越来越粗重。但当他真正踏上承天殿的台阶时,他反而平静下来。

他是当代大儒,儒家先圣的核心思想便是仁与礼,仁则恻隐,礼者辞让,不迁怒旁人便是仁,而不冲撞君父便是礼。

哪怕明知道自己的君主此时正在行荒唐之举。

承天殿是美庐行在中的一处偏殿,因为依山而建,所以在行在之中是地势最高之殿。这个小小朝廷中的星相史官,便经常会于承天殿观望星相,占卜凶吉。这倒是大秦一向来的习惯,董伯予虽然坚持敬鬼神而远之的观点,可对于星相之说,还是在某种程度上默认的。

只不过近些时日来,史官再也没有踏入承天殿过,取而代之的是来自蜀地的一群方士。

这群自称为道家术士的方士,是如今控制蜀郡的李氏兄弟献与嬴祝的——嬴祝自称正统皇帝,只不过天下承认他这个正统的人不多,蜀地李氏兄弟此前对他态度暧昧,但就在两个多月前董伯予北伐之时,李氏兄弟却派来一批使者,向嬴祝朝贡称臣,而嬴祝也颇为欢喜地封李峙为蜀王,李特为“忠勤侯”,两家结为盟好,共同讨逆。

与蜀地结盟,这一点董伯予并不反对,甚至给李峙蜀王的封号,作为特殊时期下的权宜之计,董伯予也觉得并无不可。但是,他对于李特派来的道家方士,却是极不认同,不仅仅是出于学派的分岐,更是因为自从这些道士来此之后,嬴祝便开始对于神仙之术感兴趣起来。

如今在这承天殿上,便有三十六名穿着花色袍服的道家方士,他们或坐或立,或拔剑乱舞,或念念有辞。

铙钹之声,钟鼓之鸣,高烛之火,祭神之香,充斥于其间,让人目迷神乱,也让刚刚冷静下来的董伯予太阳穴处青筋直跳。

董伯予再度让自己镇定下来,然后从这些道士中间走过去。

殿中乌烟瘴气,他看到一人披头散发,坐于殿上。董伯予大步上前,那人却只是微闭双目,并未起身。

董伯予站在那人面前,那人仍是巍然不动。

“臣董伯予,拜见陛下,陛下万安!”

董伯予深深吸了口气,然后一揖拜倒。

大秦圣皇帝、仁皇帝对于跪拜之仪都不讲究,在他们之时,朝堂之上,卿以上的官员甚至都有自己的座位。烈武帝时悄然撤去朝臣座位,诸臣于是只能站立,但烈武帝去世之后,幼帝赐五辅御前座席,他们便再度能够在天子面前坐下了。嬴祝自诩正统,董伯予又是他为王时的王傅,因此他对董伯予一向是恭敬有加。

可这一个月来,这种恭敬变得有些怠慢了。

董伯予拜倒良久之后,才听到一声懒懒的声音响起:“朕正欲赴九天瑶池之会,与西王母相见,却被老师所扰……军政大事,朕不是一并许与老师了么,老师此来何为?”

董伯予须眉尽张,却终究没有发怒。

发怒不解决任何问题,更何况,嬴祝如今模样,董伯予除了怒之外,更多的还是惭愧。

他此前兴师北伐,自以为高明之计,虽然达到了破坏北方汉江流域秋收的目的,但是,他带领的六万人马,却也尽数折损。这不是随便征召而起的民夫,这是整个南方小朝廷上上下下拼了一口气,这才辛苦攒出的一点家底。在董伯予原先的设想之中,这六万人肯定会有损失,他甚至做好了损失三分之一或者一半的心理准备,可全军尽墨,这还是出乎他最坏的意料。

这个消息,也让嬴祝终于泄了一胸中的那口锐气。

此时南方小朝廷上下都明白,他们只能苟延残喘,除非真正发生天下大变之事,否则少则三两年多则七年,他们便尽数沦为阶下之囚。在这种情形之下,丧师败北的董伯予,自然就成了众人发泄的对象,什么“董师计可安天下,培了将帅又折军”,什么“董师兵法之高,不让赵括”之类的评论,便是董伯予自己也听到不只一回。

在无计可施的情形之下,嬴祝转而求向神道,在所难免。

“陛下虽许臣以军国之事,难臣愚钝,若遇大事,终究是需要请陛下亲自定夺。”董伯予道。

闭着眼睛的嬴祝撩起眼睛,脸上淡淡一笑:“三郡之地,百万之民,有甚大事?”

董伯予沉声道:“襄阳诸葛瑜受邀于白鹿洞讲学,陛下宜亲往访之。若陛下能得此人相助,臣……愿去辞让贤!”

董伯予之话传到嬴祝耳中,嬴祝原本睁得不大的眼睛猛然瞪圆了,他看了董伯予好一会儿,这才笑道:“老师未免太过高看此人了,此人当真才华如此?”

“臣乃儒生,若是天下太平,臣匡辅明君,校正得失,可为一时之贤。但如今天下板荡,虎狼当道,狐鼠同巢,陛下宜用才能之士。诸葛瑜其人,臣曾与其谈论,知其之才,不逊管仲、乐毅。其人不以儒家自居,此诚为憾事,但当此之时,用才不可拘泥,陛下任用此人,至少有三大益处。”

嬴祝哦了一声:“哪三大益处?”

“其一,可得一匡济大才;其二,可向天下彰显陛下求才若渴之名;其三……此人有助于陛下安抚江南人心。”

嬴祝眉头顿时一动:“其一其二我倒是明白,其三……却是为何?”

“诸葛氏并非襄阳本地人氏,其族原在齐郡琅琊,烈武帝时方迁居襄阳。入襄阳之后,其族以联姻、求学之法,与江南本地世家结好。如今三郡本地世家之中,倒有大半,与其非亲即故,但此人又非本地世家之人,故此可以安抚人心。”

董伯予说的并不是很直接,但嬴祝已经明白他的意思了。

嬴祝最大的支持者就是原来的九姓十一家,这些人在赵和的“苛政”之下,纷纷举族南逃,逃到了他的治下。他们提供了大量的人才、钱物,甚至还奉出自己的家兵,自然也就要在嬴祝的手下占据那些要害官位,同时也要在嬴祝控制的地盘中分割利益。而这又损害了江南三郡本土世族的利益,故此双方矛盾重重,只不过九姓十一家势大兵多,故此一直被压制住。可是随着董伯予北伐惨败,九姓十一家的私兵几乎丧尽,再想压制这些江南世族就难了。

这些江南世族已经蠢蠢欲动,而九姓十一家也恨董伯予败了他们的家当,若此时换诸葛瑜来,确实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安抚各方。

但这样一来,对董伯予就有些不公平了。

嬴祝终究不是蠢人,就算是蠢人,经历过这么多事情,他也能够学乖不少了。

因此他挣扎着站了起来,活动活动有些发麻的脚,然后摇头道:“朕去拜访这位诸葛瑜倒是没有问题,但以其取代董师之事,朕是绝对不会做的!”

董伯予心中微暖,不过他摇头道:“臣前次北伐,损兵折将,陛下念及旧情,未曾治臣之罪,臣心中甚愧。如今既有合适人选,陛下何必以私情而误公事?”

“老师不必多说,这诸葛瑜便是再有才能,总不能让他立记就跃居老师之上,此事朕心意已决,最多……最多是在其余事情之上,多予其人礼遇就是。”嬴祝说道。

不过旋即他就又皱起眉来:“此人是襄阳人,为何不投伪朝,却来奔我?”

董伯予道:“此事臣倒是略知一二,伪朝权贵,颇有举荐此人者,但此人一向以山野村夫自居,不曾出仕。此次渡江南来,也不是来投陛下,而是江南诸家,因为辩经败于卢、崔二氏,特意邀他来此,欲与卢、崔争锋。”

这件事情嬴祝倒也知晓,卢、崔二氏便是九姓十一家的成员,他们举族南来,以儒家正统自居。原本三郡大族心有不服,与之辩经却大败亏输,想来输急眼了,这才请了外援。

想到这里,嬴祝当即道:“他既在白鹿洞讲学,距此不远,董师可遣人相召……”

“陛下,此不可也。”董伯予苦笑摇头:“此人自视甚高,臣已经遣人相召,却为其人所拒!”

“此人何意,难道还要老师亲自去请?”嬴祝顿时微怒。

“以臣愚见,便是臣亲身去请,此人也不会答应臣……欲请此人,唯有陛下亲自前往!”董伯予说到这里,微微一停,他知道嬴祝心性,因此又道:“昔日周文王得姜尚,亲临渭水,于是成百年王业。今时陛下求贤若渴,亲临书院,必使大秦中兴,留名于青史!”

嬴祝心中不以为然。

他知道董伯予已经智穷力竭,因此特别希望出现有能力者相助,但嬴祝却觉得,那个诸葛瑜未必有那么强。

因此他沉声道:“老师之意,朕已知之,且容朕稍作准备,择吉日启程。”

他其实只是敷衍董伯予,董伯予对他如此熟悉,自然也明白,只是话都说到这份上,董伯予也只能暂时如此,只待过一二日再劝了。

他又禀报了几件事情,然后退了下去。却不知他才退下,那边嬴祝便开口问道:“张仙道法精深,可否为朕解惑,朕要不要真的去见这诸葛瑜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