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进入乾祐三年,即公元950年,正月。
汴京的禁军,以及中原诸藩镇的军队,已经陆陆续续的抵达明州会师。
朝廷派了马步军四万人,骑兵一万,步卒三万助战。
统率这支禁军的,则是高怀德、卫峥,随行之人,还有杨骁的心腹谋士王朴、范质。
其余藩镇,也都或多或少派了骑兵过来参战。
一镇至少出骑兵三百人。
跟杨骁并无什么交情的节度使,抠抠搜搜的,很是敷衍的派了三百铁骑兵过来参战,算是聊胜于无。
给予杨骁支持力度最大的,莫过于他的两个老丈人符彦卿和高行周。
这两个糟老头子似乎是商量过一般,派了八百精骑过来参战,为数最多。
其次就是跟杨骁交情匪浅的白文珂、刘词、郭从义、药元福、侯益等人,以及关中诸藩镇的节度使了。
除了数百骑兵,他们还调遣了一两千的步军参战。
响应朝廷的号召之余,也是在给杨骁的面子。
白文珂、刘词、郭从义、药元福、侯益、赵晖这六個节度使,都亲自带兵赶到明州跟杨骁会师。
在平定三镇之乱的战事中,他们都或多或少的受了杨骁的一些恩惠,捡了不少战功,故而此番西征,一把年纪的他们,也愿意听从杨骁这个后生晚辈的指挥。
而在所有节度使当中,最为离谱的莫过于郭威与刘崇。
他们一个是天雄军节度使,一个是河东军节度使。
这两个藩镇都是“天下强藩”!
然而,郭威和刘崇却是小气巴巴的,只派给杨骁三百铁骑兵敷衍了事。
好在杨骁所指挥的这支西征大军,也是举中原之众,合全国之力了。
这支东拼西凑起来的军团,战斗力且不说,至少能有十几万之众,声势足够唬人。
……
明州。
白门楼外,杨骁还领着魏仁浦、王朴、范质、杨业、赵匡赞等大明军的诸文武,正在迎接远道而来的禁军队伍。
准确来说,这里边真正值得杨骁亲迎的,也就两个人。
一个是宣徽使、监军王峻。
另一个则是陈州刺史兼西面水陆转运使的李谷。
这两个人的身份都不一般。
王峻,年近五旬,因为善于歌唱,得到后梁相州节度使张筠的赏识,先后依附于后梁租庸使赵岩、后唐三司使张延朗、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门下。
刘知远称帝之后,王峻就做了客省使,奉命出使荆南,被留在襄州、汉州做监军。
三镇之乱结束后,王峻也因战功,被朝廷加封为检校太傅、宣徽南院使(简称“宣徽使”)。
在原来的历史上,王峻则是追随郭威起兵,有佐命之功,官拜枢密使。
只可惜,王峻其后过于贪恋权力,日益骄横,进逼天子,最终落得客死异乡的下场。
王峻这个人经常外出担任监军,那是驾轻就熟的。
他的职责就是监督杨骁以及各路兵马,评议军中将士的赏罚功过。
这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存在。
至少杨骁就不喜欢被别人监督,特别是被王峻监督。
为何?
因为杨骁跟王峻没什么交情,甚至颇有嫌隙。
当初在河中之战的时候,大军破城,有不少官军将士趁机在城中奸淫掳掠,为非作歹,其中就包括王峻麾下的士卒。
杨骁的部将高怀德执法甚严,嫉恶如仇,把触犯军法的将士都抓了,打算明正典刑,哪怕是王峻开口向杨骁求情,后者也不给他的面子。
这就让王峻非常愤恨,一气之下,在河中之战结束后,他就回京复命了,不再跟着杨骁继续平叛。
再者,王峻跟郭威、史弘肇的交情深厚,这怎能让杨骁不忌惮?
至于李谷,其年纪跟王峻差不多。
他可谓是文武兼备之人。
李谷身高八尺,身材壮实,自少便勇武过人,擅长骑射,崇尚侠义。
因受乡人的非议,他痛定思痛,转而发奋读书!
按理说,似李谷这样“半路出家”的读书人,未来的成就应该不大的。
好在李谷天资聪慧,读书只需浏览一遍,便如长久积累一般熟习。
他二十七岁时举进士,历仕后唐、后晋、后汉三朝。
在原来的历史上,李谷也是一代名相。
他智略过人,能决断大事,时称“(王)朴能荐士,(李)谷能知人”,是后周太祖、世宗两朝的重臣……
现在的李谷,虽宦海浮沉多年,却还只是一个刺史。
他作为“西面水陆转运使”,被暂时调拨到了杨骁的麾下,负责大军粮草辎重的转运事宜。
“王公,别来无恙否?”
看见王峻下了马车,杨骁便领着大明军的诸文武,大步流星的走上前,向王峻作揖行礼,给足了他的面子。
然而,王峻却是根本不领情。
王峻眯起了眼睛,皮笑肉不笑的说道:“不劳大帅惦记,我一向甚好。”
“大帅出动如此之大的阵仗来迎接王某,真是叫我受宠若惊啊。”
杨骁闻言,轻笑一声道:“哪里。王公,我是三军的统帅,你是监军,你我当精诚团结,互帮互助,如此才能不负天恩之浩荡,不负我大汉臣民之厚望。”
“应该的,应该的。”
王峻点了点头,看起来是不计前嫌的样子。
“王公,我已命人在帅府中设宴,为你们接风洗尘,还请王公你务必赏光。”
杨骁作了一个“请”的手势。
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,王峻却是根本不给杨骁的面子。
王峻故作一副疲乏的模样,摇摇头道:“大帅,多谢你的美意。”
“然,在下从汴京千里迢迢的赶来,舟马劳顿,不胜疲惫,还请大帅见谅。”
“在下要先找个落榻之处休憩一番,大帅你的宴会,还是下次吧。”
杨骁微微颔首道:“既然如此,我也不好强求。王公请自便。”
杨骁和王峻,这是话不投机半句多!
古往今来,统帅和监军,二者要么是相辅相成的“黄金搭档”,要么是互相不对付的死对头。
这取决于皇帝对统帅的态度。
毕竟,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。
杨骁统率十几万大军出征在外,动辄造反的,刘承佑岂能不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