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小说 > 都市现实 > 你好,1983 > 第九百零三章 人生难得一场醉

第九百零三章 人生难得一场醉

小六子一本正经的模样,把刘青山也搞得有点发蒙:耳朵奖,有没有小眼睛奖,估计你肯定能拿前三名。

刘青山抬头瞧瞧吴桐,吴桐也笑得不行了。

既然这事涉及到路作家,刘青山基本也就有了一些猜测,于是笑着问道:“六子,是诺贝尔吗?”

“对,就是这个。”

小六子终于记起来。

“哈哈,这是一个科学家的名字,六子以后不要搞错喽。”

刘青山也是大喜,抱起小六子,在她脸上亲了一口:终于等到这一天啦!

放下小六子,刘青山又冲到吴桐跟前,也吧嗒亲了一口:“哈哈,王大哥终于得偿心愿!”

岂止是路作家得偿所愿,这条消息,也圆了国人几十年的梦想。

尤其是当下,国人对国家荣誉极为重视,民族自豪感也最强。

想想后世,第一位获奖的那位作家,尚且受到如此爱戴,就更不要说现在这个阶段了,那必将是举国欢欣鼓舞。

刘青山的心中,也满满都是成就感,因为这件事,他一直都是参与者。

“消息怎么得来的,不会弄错吧?”刘青山向吴桐问道。

吴桐脸上也洋溢着甜蜜的笑容:“应该不会错,是作协那边,直接打到村里的。”

刘青山点点头,诺奖基本上是十月份公布名单,十二月颁奖。

此时此刻,在夹皮沟,村民已经开始狂欢。

路作家被村民给抬起来,使劲往天上仍,眼镜都不知道掉到哪去。

“这奖一听就厉害,肯定比在亚运会上得金牌还厉害!”张大帅的光头,似乎也因为兴奋,而显得格外明亮。

张杆子嗤之以鼻:“别说亚运会,简直比奥运会上得金牌都厉害。”

“一次奥运会,能得好几块金牌,这个奖,听说咱们国家,一直都没人得过呢,老王,你得的是啥奖啦,俺总记不住?”

路作家好不容易才被热情的人群给放下,他嘴里叨咕着:“我眼镜呢,眼镜呢?”

“这呢。”

大张罗把眼镜递过去,“老王啊,实在对不住,刚才俺没瞅着,把眼镜腿給踩掉了,不要紧,回头给你找个松紧带儿,系上一样用。”

路作家摆摆手:“没事没事,再换一副就成。”

“对,换新的,俺都听说了,这个诺贝尔奖金比咱们夹皮沟文学奖还高呢。”张杆子又嚷嚷起来。

张大帅一听就急眼了,使劲抹了一下光头:“那可不行,咱们夹皮沟文学奖也涨价,非得超过这个诺贝尔不可!”

不过想要超过还不大容易,诺奖的奖金,最初是叁万美金,后来奖金也不断增加,七十年代的时候,就达到二十多万美金,已经相当可观。

进入九十年代,奖金更是激增到600万克朗,价值奖金百万美金。

此后陆陆续续增加到一千万克朗,已经超过一百万美金。

路作家内心也同样激动,他使劲挥舞了一下手臂:“咱们夹皮沟文学奖的奖金,确实应该增加啦。”

“这次我获得的奖金,全都捐给咱们夹皮沟文学奖!”

“好!”村民们掌声雷动,他们早就把老王当成夹皮沟的一员。

路作家的心情也十分激荡,正是夹皮沟文学奖,改变了他的人生。

五万块的奖金,让他彻底摆脱了经济上的困扰,还挽救了他的家庭,让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。

所以他对这个小山村,对夹皮沟文学奖,满满都是感激。

而回报这个小山村最好的方式,就是把自己获奖的奖金,捐助出来,让更多和自己有相同遭遇的人受益。

这就是路作家的情怀,也是这个年代的人,特有的情怀。

他们的思想和行为,还没有被金钱名利所腐蚀,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。

“好哇,老王你有这个心意,咱们夹皮沟也不能瞧着,合作社再拿出来一些资金,用来奖励获奖的作家!”

老支书也表态,如今合作社里的公共积累,多了没有,几百万还是能拿出来的。

张大帅也来劲了:“这么大的喜事,必须杀猪庆祝一下,杆子,杆子你别跑,抓猪去!”

“俺就约莫着,肯定又有弟兄要奉献,俺这命啊。”张杆子没跑了,叫大张罗给拽住衣领,只能仰天长叹。

在野菜厂的刘青山,也接到村里打来的电话,既然村里杀猪,那就别在野菜厂吃晚饭了,索性领着王振国等人回村。

还有药厂的这些专家,也都受邀前来,两辆车坐不下,正好有送山货的小四轮子,颠哒颠哒地站在车斗里,风风凉凉就到了夹皮沟。

“王大哥,哈哈,恭喜得偿所愿!”刘青山抱住路作家,使劲转了几圈。

然后才发现,路作家的眼镜挺别致啊,没了眼镜腿儿,后面绑上了大半圈松紧带儿,套在脑后。

“青山,最应该感谢的人是你呀!”

路作家有点晕晕乎乎的,本来想拍刘青山的肩膀,结果一下子拍到脑门上。

他心里最清楚,要是没有刘青山帮忙,找专业团队进行翻译和宣传推广,哪来的国际影响力?

刘青山笑着摆摆手:“王大哥,不说这些,咱们这眼镜是不是得换换,别领奖的时候,还戴着这个。”

“刚才被踩坏了!”众人一起大笑。

刘青山看到高文学也喜滋滋地站在路作家身边,眼里没有嫉妒,只有为好友的喜悦。

于是走上去笑道:“大姐夫,加油,下一个没准就是你。”

高文学用手使劲推了一下眼镜:“我会的!”

随后,刘青山才把王振国他们介绍一下,至于制药厂的专家,平时都没少来夹皮沟蹭吃蹭喝的,基本都是熟人。

就像梅森这货,一点都不见外,刚才进园子摘了几个西红柿,正啃呢。

王振国也听说得了诺奖的事情,他也读过平凡的世界。

万万想不到,作者竟然生活在这个小山村里,不是陕北那边的吗,咋还跑东北来了?

王振国现在心里只剩下一个想法:这里还真是藏龙卧虎啊。

几名外籍专家,也都上前表示祝贺,作为全世界最高规格的奖项,获奖者自然也会受到全世界的尊敬。

等寒暄完毕,这才直接去队部,就在院子里,一口大肥猪已经在案板上被收拾干净。

各家各户,正分肉呢,每户人家,根据人口的多少,拎个三斤五斤的回去,咋吃都够了。

食堂的大锅里面,已经把猪骨头烀上了,还有大块的五花肉,也都扔进锅里。

几口大锅全都用上,四个大肘子都红烧,心肝肠肚之类也都开煮。

两扇排骨,也都用泡发的羊肚菌炖上。

另外再加上蘑菇之类的野菜,还有新鲜的松露,晚餐十分丰盛。

食堂这边摆了十桌,村里老少爷们也来了不少,基本上每家一两名代表。

大家欢聚一堂,共同庆贺路作家获奖。

唯独张杆子有点不大满意,嘴里嚷嚷:

“俺刚才掰着手指头算了算,从打年初到现在,一有喜事就杀猪,一有喜事都杀猪,都宰了二十五头,俺手下的弟兄们,损失惨重啊。”

说完,还使劲啃了一下手里的大骨棒,撕下来一条子肉,在嘴里大嚼。

“你可拉倒吧,吃的时候,你比谁吃的都香。”大张罗在旁边揭老底儿。

“俺这不是化悲痛为力量嘛。”张杆子嘴里对付着。

张大帅接过话茬:“俺瞧你是化悲痛为食欲才对。”

一年杀这么多头猪,一个月杀两三头,那基本就不断肉了。

王振国和吴医生一边吃,心中一边感叹:瞧瞧人家这日子过的,实在令人羡慕。

虽说这两年猪肉不像前些年那么紧缺,可是谁家也没到经常吃肉的地步,也就过年过节能敞开了吃几顿。

而且不光是肉,瞧瞧人家桌上这菜肴,鲜鱼,山珍,鹿肉,大雁……天上飞的,地上跑的,水里游的,山上长的,一样都不缺。

没法比啊没法比,那还是先吃吧。

喝到天黑,酒宴这才散去。

作为今天筵席的主角,路作家第一次喝多了。

没法不多啊,你敬一盅,他敬一盅,架不住人多。

刘青山叫了几个小伙子,把路作家抬回家,放到炕头上,然后说道:“王大嫂,今天高兴,多喝了点,晚上好好照看着。”

“人生难得一场醉……”路作家嘴里没有意识地嘟囔了一句。

刘青山的心中也感慨万千:是啊,路作家承受太多的磨难和压力,这才化茧成蝶。

很多时候,人生的磨难,也同样是财富。

第二天,刘青山照例起来晨练,师父回来了,他当然得上山。

哑巴爷爷领着小六子,昨晚就回到山上的木屋。

作为记名弟子,王振国也跟了去,显然是和师父讨论药方去了。

刘青山跑到山上的时候,哑巴爷爷也领着小六子起来,正在木刻楞前面站桩呢。

大熊也装模作样地站在小六子身后,立起两只前爪,瞧得刘青山想笑:这是也跟着练呢?

不过大熊显然是不大专心,小眼睛一个劲瞄着小六子的衣兜。

还有王振国也起来了,嘴里呵欠连天的,显然昨晚跟师父聊到很晚。

不过他脸上却洋溢着浓浓的兴奋之色,不用说,肯定是在哑巴爷爷的参详下,他的药方得到了极大的改进。

“小师兄,下次再去米国,千万叫上我。”王振国看到刘青山,就喜滋滋地说道。

“那肯定要等到来年了,老王你先在省医院搞试验,把病例写得详细一点。”

刘青山知道,米国那边带着有色眼镜瞧人,所以必须有说服力。

王振国点点头,他已经确立了目标:就像师父治疗艾滋病那样,用事实来叫那些高傲的老外低头。

等到晨练完毕,刘青山就在山上吃的早饭,清粥野菜,淡然之中,蕴含着最朴素的自然之道。

下山的时候,王振国跟着一起回村,他要马上去省城,尝试新药。

他的背包里,多了厚厚的几本手稿,都是哑巴爷爷多年积累的心得,需要他回去细心体会。

和刘青山分别的时候,王振国征求刘青山的意见:“小师兄,是不是应该叫师父给这种药物命名?”

“老王,这个主要是你的研究成果,相当于你自个家的孩子,还是你自己取名的好。”

刘青山知道师父的性子,根本就不在乎这些虚名。

王振国也明白了刘青山的意思,心中更觉坦荡,挥手和刘青山作别,和那位吴医生一起,踏上归途。

对他来说,这次来夹皮沟,收获实在太大,不仅仅在钻研多年的抗癌药物上有所突破。

更重要的是,拜了哑巴爷爷为师,在品性方面,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。

随后的两天,夹皮沟就变得热闹起来,路作家获得文学奖的消息,在发酵之后,迅速吸引了媒体的目光。

松江日报近水楼台先得月,抢先派来采访组,带队的,当然就是吕小龙的姐姐吕小凤。

随后省报的记者也来了,最后连林子洲,都带着人民报纸的记者来了。

以林子洲现在的身份,当然不必亲自跑,他主要是想来夹皮沟瞧瞧,对这个小山村太有感情了。

一波接一波的采访,搞得路作家也烦,在接受完人民报纸的采访之后,直接就和高文学一起,玩起了消失。

后续到达的各路记者,根本找不到人,问村里人,都说那两位出门了。

这年头信息不畅,上哪找去?

既然来了,记者当然不甘心,于是就采访村民,好歹也能多收集点路作家的轶事不是,回去也算有个交代。

“啥玩意,你问老王喜欢啥?这个俺最清楚,老王最喜欢吃俺养的猪肉啦,他能写出那么好的书,就是吃俺的猪肉吃出来的。”

记者瞧着眼前这个中年汉子,白话的满嘴冒白沫,不知道这话有几分的可信度。

再采访一名村民吧,这是个矮个子的大光头:“老乡您说说,路作家平时是怎么勤奋创作的?”

“勤快,谁说老王勤快,这家伙,天天起得贼晚。”

这个回答,同样叫记者无语:这些村民好像不大靠谱啊。

还是采访采访村里的老支书吧,上了年岁的人,肯定有准。

“你说老王啊,老王是个讲究人,已经决定把奖金都捐给俺们的夹皮沟文学奖。”

瞧着老支书美滋滋地吧嗒着小烟袋,记者们心中感叹:不容易啊,终于发掘出来有价值的新闻。

获奖者捐献奖金,这个好,作家的光辉形象,一下子就起来了。

然后就听老支书继续说道:“俺们村也不能叫老王自己拿钱啊,就定下章程,到时候也跟老王拿一边多。”

记者有点晕:“支书同志,您知不知道,诺奖的奖金有多高?”

老支书一挥手:“还不到一百万美金呢,没事,俺们村里还拿得出。”

记者们都面面相觑:这村的人,看来是真的都不怎么不靠谱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