宫中用冰、百官赐冰等,均是在前一年冬日前将洛河中的水引到湖中,等立冬结冻后挖出窖藏的。
河水中多少会带些泥味。湖中有草有藻、有鱼有虾有蛤蟆,再加湖底积着不知沤了多少年的淤泥,这种冰的味道自然好不到哪里去。
如果有人想抢生意做冰沙,也只能拿这种冰做。而奶与饴的味道也只能附到冰的表面。与李承志用净水制的冰、又将奶、饴之类的原料冻进去的冰沙相比,口感和滋味何止差了一倍?
高英突发奇想:但为何要和李承志抢呢,合则两利岂不是更好?
也只有宫里与光禄寺有冰,除了李承志,能大量做冰沙的也就只剩陛下了。李承志的冰好一些,价钱可以卖贵一些。宫里的冰差一些,那就便宜些。双方正好可以轮换一下:李承志的冰沙卖给官,宫里的冰沙卖给民。
至于朝官官会不会买?
多简单呀:让陛下减一减百官的赏冰不就行了,更或是直接停了?这么多年早就用习惯了,甫一少了这口冰,朝臣夜里怕是连觉都睡不着……
刚想到这里,高英一顿,脑中似是闪过了一道灵光。
“你方才道,李承志问了你几句奇奇怪怪的话,是哪几句?”
不是讲过了一遍么?
高湛狐疑着,又重复了一遍:“他先问:宫里缺不缺冰!又问:陛下缺不缺钱!”
宫里缺冰……陛下缺钱……
不对,应该是:宫里一缺冰,陛下就不缺钱了,而且李承志只会赚的更多……
高英都惊呆了:为了保住这营生,如此阴损的主意李承志也敢出?他就不怕数百朝臣和他拼命?
嗯……不对,人家只是问了一句宫里缺不缺冰,陛下缺不缺钱,谁敢说这主意是他出的?
高英银牙一咬:好你个李承志,连我都敢算计……嗯,也不对?
李承志哪能料到三儿刚进宫就能碰到自己?况且他让高湛连叔父都没找,直接找的是陛下……这分明是在提醒陛下:下刀子的好时机来了……
陛下念他的人情,不但不会抢他的营生,还得替他遮掩?
更是帮他拓开了销路。
因为人家这是阳谋:陛下若想赚这钱,就肯定得减了或停了朝臣的冰。酷热难耐之下,莫说李承志才是日产一二百方,便是翻一番,怕是都不够卖。
真是好算计,竟是一举好几得?
“哈哈哈……呵呵呵……”
高英神经质一般的笑了起来,笑了好一阵,又咬牙切齿的骂着高湛:“你个蠢货……”
可怜高湛,竟还想着回去找李承志质问?都精成这样了,怕是早躲出去了。高湛今天要能找的到李承志,我高英敢跟着姓李……
高湛被骂的莫明其妙,但高英哪会点醒他。
李承志让高湛直接找陛下,连高肇的名字提都没提,摆明了在暗示高湛:这锅谁都背不动,只能陛下亲自来。
所以,高湛不知道要比知道的好……
“滚出去见陛下,李承志如何交待,你便如何做……陛下不问,就莫提见过我之事……滚……”
高湛一头雾水,但看高英咬牙切齿,他哪里敢问。乖乖的拜了拜就退出了凉风殿……
许久后,高英幽幽一叹:“真要将宫内的冰全卖了,何止是上万金?此举不但解了陛下的燃眉之急,更是免了叔父的隐患,就连我都得念他的好……”
高文君担心道:“未免有些行险……”
“有陛下帮他遮掩,能有什么险?他这公明就是运气好……”高英奇道,“感觉他刚一瞌睡,天上就掉下来了个枕头?”
……
姐夫和小舅子相对而坐,一人抱着一个冰碗,大眼瞪着小眼,谁都不说话。
高湛至此都没想通关节,自是要多疑惑有多疑惑。
元恪奇的是,竟真让高肇一语中的,李承志还真研究出来了生财之道?
他原以为李承志便是能制出冰,也是置于冰鉴中散热所用,舍的买的定是不会有多少。
哪知竟然是能吃的,还如此美味?
元恪甚至有点庆幸:幸亏李承志懂分寸,想出了个万全之策,不然自己真就说不准得食言。
这可是能在两三月之内就能赚到数万金的营生,要是能将宫中与光禄寺的藏冰全卖出去,所得之钱完全可解晋地饥荒。
当然,身为皇帝肯定不会硬抢臣子,至少会给李承志加一两品爵位,或是将字职升个一级半品以做补偿……
思忖了一阵,元恪又怅然一叹:这次赖李承志之功可先卖冰救急,但下一次又该卖什么?
其实朝廷缺的不是救济晋地的那点粮,而是将粮运往晋地所需的银钱!
自冯太后掌朝至今虽偶有天灾,北地也时不时的会有边民造反,但至多算是疥癣之疾。大部分的州郡还算安定,也称的上风调雨顺。
各地常平仓粮大都充盈,京城太仓、皇宫内库中的绢帛都快堆不下了,价格更是比太和年间降了六七倍。
而恰好,这两种又是大魏为数不多的官方民间均认可可以替代货币的商品。
问题自然就来了:越是丰年,粮与帛的价格就越低,购买力就越弱,购买其他商品时所需粮与帛的体积就越大,流通成本也就越高。
以晋地缺粮为例:皇帝令关中运粮调济,奚康生自然得照办。但问题是,征发民夫可以算做徭役,征粮可是要付钱的,至少也得是绢帛。不然就跟逼着百姓造反没什么区别。
这钱自然得朝廷出。不出钱也行,那就想办法将洛阳的粮食直接运到晋地。但傻子也会算账:光是路上的消耗绝对比运送的粮食多好几倍……
类似的问题越来越多,所以元恪才会绞尽脑汁的想歪主意,变着花样的从官员、士族手中搜刮铜锭、铜钱。
但越贵就越惜售,越惜售就越贵,钱荒也日益严重……
至于抑佛熔铜……那根本不可能。除非元恪愿意看到大魏境内义军四起,门阀林立,各自称王的景像……
大魏春